统计是国民核算的基础。国民核算是统计的有机结合和再加工。
国民核算研究统计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核算验证专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连续性、可检验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协调经济统计数据,更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实物交易部分)核算、资产负债核算以及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和国际贸易等经济领域的核算。国民核算通过投入产出表以及延伸出来的社会核算矩阵(SAM)将各种宏观统计数据协调在一起,达到在资金流、物流、劳动力、进出口等多项指标的综合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数据失误往往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扭曲。许多人反映看不懂宏观统计数据,有些人质疑宏观统计数据却又找不到比较充分的理由。在很多情况下,国民核算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一些疑难。当前,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亟待通过严谨的核算把家底弄清楚,然后才能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上讨论宏观政策。
正是基于此,成立于2011年1月的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之后,针对近年来国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定期(初定每年)编写并发布《国民核算研究报告》。《国民核算研究报告》的主要发布对象是政府机关、大学和研究机构、海内外新闻媒体等。
我们编写和发布《国民核算研究报告》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全面核算国民经济各项指标,而是抓住热点话题,为争论双方提供讨论问题的数据平台。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我们每一部分都写了核算点评,解释为什么要做这些核算以及我们对核算结果的理解。其实,这些点评是本报告中最不重要的部分。我们的理解未必准确、全面,读者完全可以从核算数据中得出自己的解释。
第一期报告《2013国民核算研究报告》包括房价收入比、人均住房面积与房地产供求关系、居民收支资金流核算、内需的构成及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核算、加工深度系数法评估GDP、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核算、对外依存度核算、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大豆故事的背后等十个专题。各个专题的主要内容是:
专题一 房价收入比: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居民对住宅的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然而,“房价收入比”的变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房价上升比收入更快,则“房价收入比”上升;如果房价上升没有收入快,则“房价收入比”下降。在讨论“房价收入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使用家庭全部收入而不是职工平均工资计算“房价收入比”。其次,“房价收入比”在度量居民购房能力方面有其片面性。对于居民购房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购房成本。最后,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出现泡沫迹象,最重要的不是房价上升了多少,而是要考察房价波动是否超出了历史常规。泡沫经济必然表现为在短时期内房价和其他指数突然背离长期趋势。与其横向比较房地产市场,不如纵向观察房价的时序变迁。
专题二 人均住房面积与房地产供求关系:不同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存在两组数据。一组来自建设部提供的人均住房面积统计,属于宏观数据。另一组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属于微观数据。以2002年为例,住建部版本的2002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22.8平方米,而统计局版本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就变为24.5平方米,两者相差1.7平方米/人,全国城镇住房总量相差8.54亿平方米。由此可见,使用不同版本的数据统计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并以此分析及预测我国住房市场的供求状况,会存在较大偏差。通过核算,我们发现:由于城镇化速度超过了基本建设速度,近年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在逐年下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房地产市场还将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推动房价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专题三 居民收支资金流核算:资金流的可持续性是保证我国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居民收入的资金流大致可分为三方面:消费、投资和储蓄。近年来居民储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储蓄存款由1990年仅有7120亿元增加到2012年底的41.5万亿元,到2013年6月底已经达到45.29万亿元,平均每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超过6983亿元,近10年内翻了2番多,增速远超经济(GDP)的增长速度。大量资金以居民储蓄的方式沉积在银行里,形成一个威胁到金融稳定的堰塞湖。可以预期,只要负利率超过一定程度,银行的居民存款就可能外溢。政府必须未雨绸缪,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将堰塞湖的水疏导到安全的领域,防范金融危机。
专题四 内需的构成及变化:本专题的目的是考察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情况。首先分城乡两部分对居民年均消费数据进行价格调整,经过城乡年中人口数加权,可得到城镇、农村与城乡居民消费总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能得到消费总量的结构变化及年增长速度等信息;通过消费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的对比,可以进一步地考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及结构,也可以在对未来数年经济增长不同的预期情况下预测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景;此外,通过大类口径的消费数据还可以深入地考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轨迹、预测未来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为经济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专题五 农村剩余劳动力核算:中国到底还有没有剩余劳动力?这一点争论很大,本专题通过两种方法的核算:一是根据农产品产量和单位产出用工量核算劳动力需求量;二是根据播种面积及用工量核算劳动力需求量。通过核算比较发现,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从2002年的1.4亿逐年减少到2011年的8876万。剩余劳动力有三种转移方式,分别是:农民工进城;本地转移到二、三产业;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分项分析发现,当前新疆还短缺劳动力223万,江苏、上海也存在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主要的剩余劳动力仍然集中在农业大省,河南967万,湖南965万,云南885万。
专题六 加工深度系数法评估GDP:GDP主要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增值。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原料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工业化程度越高,原料产值所占的比例就越小。加工深度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工业化程度。2011年中国的加工深度系数为6.6%,高于巴西(6.0%)、埃及(5.7%)等国,也高于东欧的罗马尼亚(4.8%)、匈牙利(3.1%)、捷克(2.3%),和俄罗斯(2.5%)。这说明中国还需要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果中国能够不断降低加工深度系数,就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GDP高速增长。
专题七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核算:2011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3.3%。从世界各国的统计规律来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随之增加。无论按照汇率法还是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可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明显地低于世界均值,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49.7%),中低收入国家(51.6%),中等收入国家(54.7%)。中国的服务业统计数据很可能被低估了,其主要原因是税制改革滞后带来的统计数据丢失。西方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占整体财税收入的30—50%。可是,中国在2012年个人所得税只占全部财税收入的6.8%。由于没有任何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如实申报在服务业中的支出和收入,导致服务业数据严重缺失。
专题八 对外依存度核算: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对GDP的比重。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到底高不高?无论是和周边经济体相比,和转型经济国家相比,还是和世界业化国家相比;无论是采用汇率法还是采用购买力评价法,中国的对外依存度显著地低于韩国、台湾、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德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核算结果表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有人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贸,这种说法欠缺数据支持。
专题九 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专题通过核算中国粮食的储备量、粮食消费量、粮食的生产量以及中国粮食主要品种的进出口量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从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测算了中国粮食自给率、中国粮食安全系数以及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三个指标,并根据这三个结果,分别测算了广义上和狭义上的中国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狭义上讲(不将大豆视为粮食),中国的粮食储备充分、粮食安全系数逐渐增加,但广义上讲(将大豆视为粮食),则中国的粮食储备状况一般,粮食安全系数逐渐下降,需要引起注意。
专题十 大豆故事的背后:本专题通过核算中国及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的大豆的产量和进出口量,分析世界大豆生产的结构变化。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变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也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的最大的客户。通过核算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土地产量、利润、用工量以及国际市场上粮食和大豆的相对价格,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中国大豆生产和需求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减少大豆的种植转而种植粮食作物可以让农民手里有更多的粮食、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核算美国大豆成本与收益说明中国大量进口大豆,可以使美国农民从中获利。通过核算中国畜产品、饲料、水产品以及大虾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到中国进口大豆,出口大虾及水产品导致大豆生产者、大虾养殖者及大虾消费者的三赢局面。
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后续还将对居民消费占比和增速、18亿亩土地红线、农民工进城户籍成本、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最低工资线和就业、居民储蓄的变化趋势、城镇化进程、民工荒和产业升级、个人所得税和工资制度等专题分别进行核算,逐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定期公布后续年份的《国民核算研究报告》。
在《2013国民核算研究报告》的核算和编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鼎力支持。吴敬琏、刘国光、茅于轼、张曙光等前辈给予我们许多非常宝贵的指导和帮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谢平、汤敏、林毅夫、张维迎、卢锋、姚洋、李玲、霍德明、樊纲、曹远征、王小鲁、李稻葵、王忠明、郑玉歆、李善同、巴曙松、左小蕾、刘伟、许定波、李晓西、赖德胜、李实等著名学者参加专家委员会。上海社科院的左学金、浙江大学的史晋川教授专程赶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他们在研讨会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使我们获益匪浅。根据他们的建议,我们对报告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绝对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拿出这本核算研究报告。在此谨向所有帮助我们的老师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核算工作还缺乏经验,许多地方不能尽如人意,很可能出现失误,敬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教。
(2013年9月30日)